在黄河滩头广袤的土地上,渭南市依托丰富的水资源,正逐步发展成为渔业大市。据2024年12月31日市农业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全市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,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.3万吨,实现渔业总产值12亿元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。
一、科技引领,创新驱动发展
近年来,渭南市渔业系统坚持科技赋能,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合作,积极构建产、学、研、推、用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。通过智慧渔业建设,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、鱼—虾和鱼—莲综合种养、池塘内循环水槽养殖、陆基圆桶等多种高效养殖模式,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,也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二、资源优势,挖掘潜力无限
渭南市充分挖掘沿黄、沿渭、沿洛三大渔业产业带和卤泊滩渔业拓展区、渭河城区段及沿黄公路周边休闲渔业观光区为核心的“三带两区”发展新格局。通过引进名特优新品种,争取中省渔业池塘尾水治理等项目资金,持续提升设施装备水平,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。这些努力使得渭南市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,也为渔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三、成果显著,未来可期
截至2024年年底,渭南市已组建2个专家服务站和1个黄河鳖研究中心,建成3个大宗淡水产业体系综合实验基地,以及一批科技含量高、供给能力强的苗种繁育基地。在大荔县、合阳县等地建设的11家渔业信息化、科学化养殖示范场,已成为推动渔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。同时,已引进鲈鱼、斑点叉尾鮰、松浦镜鲤、银鳕鱼等品种20多个,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达2.1万亩,产量8500多吨,实现产值2.2亿元。此外,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县2个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3家,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占比达35%。这些成果的取得,标志着渭南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展望未来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,渭南市渔业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渭南市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