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业现状
内蒙古自治区在设施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,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,实现了产业的量质双升。截至最新数据,内蒙古新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6万亩,总面积增至261万亩,产量突破650万吨,有效保障了区域内“菜篮子”、“果篮子”和“花篮子”的稳定供应。科技赋能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,如LED补光技术、碳晶硅集热板等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,使得原本不适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巴彦淖尔市也能实现“南果北种”,打破了季节限制,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价值。 作为内蒙古的设施农业大县,宁城县设施农业面积达56万亩,年产蔬菜164万吨。日光温室平均亩产达到15吨、亩收益4万元,大棚平均亩产达到8.5吨、亩收益1.5万元。
二、技术创新与应用
内蒙古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。例如,无土栽培、温湿度智能调控、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,不仅提升了作物的生长环境质量,还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。此外,智能化管理系统如远程控制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应用,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,提高了生产效率,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。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,为内蒙古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三、产业链延伸与增值
内蒙古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,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值。通过建设大中型蔬菜加工企业、贮藏保鲜库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,以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供销一体化体系。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京津冀等地,还远销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等国际市场,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。特别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“赤峰番茄”、“宁城黄瓜”、“宁城尖椒”等蔬菜,已成为市场上的“抢手货”。
四、联农带农机制创新
内蒙古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拓宽设施农业增收渠道,通过“企业+农户”利益联结模式,将生产经营分包到农户手中,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双赢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,还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。据统计,参与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农户户均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。同时,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,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带动本地设施农牧业规模化发展,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。
五、未来展望
展望未来,内蒙古设施农业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,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;深化产业链条化、农文旅一体化、机械智能化发展路径;构建更加紧密、稳定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;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销售渠道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。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,内蒙古设施农业有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之一。







